今天是爱耳时代春节后上班首日,亦是立春好时节,祝大家开工大吉。爱耳时代全国全体听力学工作者将一如既往为大家提供专业服务。 今天,爱耳君想和大家聊聊老年助听器那些事。过年期间,爱耳君给几位长辈拜年,发现已经有2位戴了助听器,这本来是很普通的事,年龄大了耳朵难免听不清楚,可是这二位长辈戴上助听器反而可谓是烦心事不少。 第一位长辈是我大年初二去拜访的,老人80多岁仍然精神烁烁,平时最爱看央视11频道的戏曲。除了血压有点高,最近两年听力下降的厉害,看电视已经跟不上节奏了,儿女及孙辈去年夏天就想带老人去医院看看,但是老人不太想去医院,老伴和大儿子几年前都在医院去世,心里有阴影一直对医院有抵触情绪。老人的孙子也急在心里,路边的助听器店也进去过,总觉得价额太高,因为对助听器不了解,总觉得和菜市场卖的老花镜差不多才对。 按照年轻一代网购的习惯,老人的孙子去年双十一在某知名网上商城“秒杀”了一个助听器,特价99元,第二天就送来了。助听器的样子虽然老了些,但是看形状是新的助听器没错。当天孙子就把助听器给老人戴上了,起初老人说吵得慌,全家人都觉得挺好,当时大伙想得是说明这个助听好呀,声音大。可是戴了几天老人觉得不舒服,说耳朵“闹得慌”,血压也蹭蹭往上窜,于是就停两天,戴两天,后来老人觉得还是不戴比较舒服,反正戴了电视里的声音也太大声了,还“刺啦刺啦”的。家里人觉得幸亏没去买贵的助听器,爱耳君问为什么,老人的孙子说,反正已经试过啦,说明老人不适合戴助听器呀。 第二位长辈是爱耳君大年初四见到的,老人70多岁,几年前去庙会时曾在庙会摊上买了个助听器,大概也就100块上下,后来戴着感觉不好,也知道是便宜没好货,儿女就带老人去了离家比较近的某助听器店,配了一对1万元上下的助听器,按理说总算是应该好了吧,没有,反而闹心事越来越多。 老人的女儿说,配完当天回到家,老人说戴了助听器听不清,第二天又去调机,反正也近,步行不过十分钟的路程,调完了回来说声音还小,隔了两天又去,就这么来来去去,一个月调了不下十次,回来总是说声音小,要不就是声音大了杂音大,后来让人家店铺给调到最大了,没错,爱耳君心里也一惊,给调到最大了?老人的女儿说没错呀,人家“专家”说了,老人听力不好,给每个数值调到最大了,已经没法往再上调了,人家“专家”还说了,你们这一万多块钱花的值,能给调这么大呢。 爱耳君和老人说话,老人的听力也没差到一点都听不到,大声说话还是没问题的,怎么就调到最大了?爱耳君也看了看助听器,不错,某知名品牌,算是中端的助听器,遇上这么个“专家”,糟蹋了这助听器。 这两位老人,都不满意助听器的效果;他的家人们,都认为助听器“也就那么回事”,最后无一不对助听器有排斥情绪。爱耳君看在眼里,也急在心里。 这其实是我国助听器验配现状的一个缩影,也是助听器验配效果不满意的两个主要原因,不专业的设备和不专业的人,构成了我国助听器验配不满意度居高不下的两大主因。这背后反映的,不仅仅是提高行业水平那么简单,除了这几年喊的最响的从供给侧改革,听力行业基础还是太薄弱,从终端,也就是消费者群体,还是需要提高大众对听力科普的认知。大众素质水平提升的第一步,就是把消费者心中的“买助听器”变成“验配助听器”,而这一步,又何其难,更不要说发达国家已形成系统的“听能管理”了。 但是我们愿意从零做起,不仅给予听觉的能力,还要给予听力健康的素质。让一两个听损老人听清楚不难,但是让全中国老人听清楚不易,这需要全中国所有听力学同仁的共同努力,抛弃偏见,相互学习。我们老在说中国梦,这个梦想太大了,细分到家庭,我们辛劳一生的父母辈,难道不配有个耳聪目明的晚年吗。今天,是爱耳时代鸡年开工第一天,听力师早早到中心迎接第一位用户,从细微之处做起,从专业极致做起。 有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一年之计在于春,专注听力健康,我们一如既往。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