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部分资料摘自“央视财经”
打个电话:“喂,喂,说啥?再说一遍?”;
看个电视:“声音再调小,我就听不见了!”;
坐个飞机:“怎么有嗡嗡声,耳朵好像有棉花,听不到”;
摘下耳机:“为什么这么安静,哎呦,耳朵有点疼”。
诸位,点中要害没有?听力下降?也许没有这么简单!
“失宠”的耳朵
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讲究“五到”:眼到,耳到、手到、心到、脑到。对待工作,亦是如此。在职场中,耳朵这个采听官尤为重要。听不清,听不懂,听不见,执行力能高吗?
耳朵除了掌管听觉外,还兼顾保持身体平衡的机能,还有一点是能衬托我们的美丽,如果没有耳朵,呵呵,那我们的脑袋像什么呢?可是,耳朵却经常遭到冷遇。想一想,你关心过它吗?你留意它给你的小暗示了吗?快来测测,也许,你的耳朵正受着伤呢!
1.是否可以听到声音,但是听不清?
2.是否在噪声环境中听声音很困难?
3.是否只有面对讲话人时,才能理解清楚?
4.是否觉得别人说话似在嘟囔或含混不清?
5.是否必须要请别人重复一些内容?
6.是否需要将电视音量调到很高的位置?
7.是否发现自己听不明白谈话的主题,常常会答非所问?
8.是否在参加会议、去公共场所或家庭聚会时听得有些困难?
9.是否需要距离很近,否则不能听到电话声或门铃声?
以上九种情况,你有几种?
很多人将以上的现象定位为“上火”,觉得可能是过度劳累,着急了,可事实并非如此,如果在没有任何先兆的情况下听力下降甚至听不到,不要不在意,你可能被“突聋”找上了。
可能很多人并没有经历过突聋,但是大家可能有的时候会出现短暂的耳鸣。这是突聋的症状之一。
突发性耳聋,也叫特发性突聋,简称“突发性聋”或“突聋”,是指急性特发性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72小时内突然发生的、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是耳鼻喉科的一种急症。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让我们来看看耳朵的构造以及声音是如何传输的:
耳朵的结构分为三部分:外耳、中耳、内耳。
外耳接受外界的声音,并沿着耳道引起鼓膜震动。
中耳鼓膜的震动引起三块小骨-锥骨、砧骨和镫骨上下震动,将声音传到内耳。
内耳中有专司听觉的器官—耳蜗,耳蜗里有数以千计的毛细胞。内耳可产生神经冲动,冲动沿听神经传至听觉中枢后,就能感受到声音了。
小心,职场的你已被圈住!
工作节奏紧张的职场人每天忙于工作,都有较强的竞争心理,精力处于透支状态,长时间紧张疲劳而得不到休整,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
根据研究显示,职场白领是突聋高发群体。目前主流医学界公认的引发突聋的四大诱因是什么呢?
作为潜在的患者,我有可能是哪种类型的“突聋”呢?
根据听力损失累及的频率和程度,分为:高频下降型、低频下降型、平坦下降型和全聋型。一般情况,突聋类型和病理改变都是相对应的。
根据突聋诊断和治疗指南介绍,目前,突聋的病因和病理生理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局部因素和全身因素均可能引起突聋,常见的病因包括:血管性疾病、病毒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传染性疾病,肿瘤等。如果不及时进行干预,很有可能造成永久性的听力损伤。
突聋,见招拆招!
据我国突聋多中心研究显示,目前国内突聋的发病率有明显上升趋势,特别集中在职场高管和部分压力较大的行业,比如说IT、金融、媒体、快销等行业。而一些频繁依赖耳机工作的职业,罹患突聋的可能性更高。
我国突聋高发年龄集中在40岁左右,正是在职场打拼的关键年龄段,男女比例无明显差异,左侧略多于右侧,双侧突聋发病率较低。据数据显示,美国、日本、德国近年的发病率也都有上升趋势。
高志强教授
如何预防突聋,避免难以挽回的健康代价?突发性聋诊断和治疗指南(2015)制定专家成员之一,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会主任委员,北京协和医院耳鼻喉头颈外科高志强教授建议职场人在日常生活工作中,一定要关注耳朵。
一、调整工作节奏,压力过大的时候,有效的减压手段非常重要,比如运动、跳舞、听音乐都是非常好的减压方法。
二、按时吃饭、按时休息、保证足量的运动是机体免疫力正常运行的重要因素。
三、保证充足的睡眠是提高工作效率的有效手段,每天7个小时高质量的睡眠非常重要。
四、保持情绪稳定,不仅有益于工作的开展,人际关系的稳定,更有益于身体健康,在工作和生活中切忌暴怒狂喜。
五、少用耳机,因职业需要必须要使用耳机,也注意控制好时间和音量。
六、每年检査一次听力,一旦出现怀疑是突聋,必须及时就医。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