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家长问:做了CT是不是以后就不能生娃了-新闻中心-爱耳时代

新闻中心

某家长问:做了CT是不是以后就不能生娃了

信息来源:爱耳时代 时间:2016-10-19

 

做过耳蜗手术的人,也一定做过CT或核磁。CT这东西,俗称“小黑片”,当爱耳君还是小爱耳君的时候,第一次看到这东西惊呆啦,妈呀怎么照了个鬼。现在去医院一说要检查这项,大家的第一反应就是




没错,确实有辐射,但是也没办法,谁让咱摊上事了呢。这些年关于CT,大家讨论最多的就是:

这东西辐射大不大呀?听说孕妇不能做呀?做了智商会下降呀?以后会不会长不了大个呀?这么小孩子做CT以后脑袋会不会变形呀?辐射多了会不会变异呀?等等等等……


如上,各种各样有关CT的问题爱耳君都收到过,其中最离谱的一个是:


某家长问:做了CT是不是以后就不能生娃了

爱耳君:#…&*)%¥~#¥%@……


这位家长,您想的真多。



言归正传

不知道家长们都是从哪搜罗来的这些东西,比如“隔壁二大妈说咧,有病别做CT,对娃长个不好滴”。爱耳君对此也不想费太多口舌,总结起来一句话

辐射肯定有,CT必须做



第一

没有哪个医院闲的没事随随便便给你做CT,你以为放射科的苦逼小医生们不想早回家么,天天对着放射机器,脸上敷多少面膜都没有用啊;再说啦,您都来医院打算做耳蜗动手术了,看病又不是请客吃饭,不做CT就没法诊断,没法诊断就没法出治疗方案,没法出治疗方案就没法做耳蜗,没法做耳蜗就没法听见,没法听见就没法好好学习,没法好好学习就没法好好工作,没法好好工作就没法找好对象,没法找好对象就没法生好娃,没法生好娃就没法养老送终……严重影响了我国社会主义新城市新农村建设*和谐*可持续发展观,有好好为习大大想想么……


第二

说了这么多废话,我们来点“干粮”。


我们知道,对于助听器无法干预的极重度听损儿童或成人,为了能进入主流社会学习、工作,往往需要进行人工耳蜗手术,那么人工耳蜗手术是有“适应症”的,很多家长不清楚这个词,用通俗话说,就是不是什么人听不见都能做耳蜗的。有的能做,有的不能做,有的做了效果好,有的做了效果差,那么其中一个诊断的依据,就是要通过CT、核磁来进行检查。


有家长问了,听说核磁对身体的影响小,我可不可以只做核磁呢?这就要考验医生的智慧了,核磁在神经系统、软组织方面的检查要比CT清晰,CT在骨质结构检查方面比核磁更好,两种方式各有优劣,都是为了确诊并避免误诊的需要。



你可以不懂CT,但你得知道的事

爱耳君相信大部分家长都看不懂CT报告,即便是本文长篇大论引经据典一番也没太大用,但是家长们至少需要知道人工耳蜗术前的CT是用来干什么的,其实没有那么复杂,只需要知道3点就可以了。


(1)确保耳蜗的状况是可以插入电极的,正常情况下耳蜗为2圈半,人工耳蜗一般植入在3/2或5/4的部位,如果耳蜗有缺失或不宜插入电极,则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果不能插入电极,那么即便是强行进行手术,可能效果会和预期有较大差距。这也就是为什么有的医院会拒绝给一些有“绝对禁忌症”的人做耳蜗,不是不给你做,是怕你花冤枉钱,做了效果不好。


(2)判断哪边耳朵更合适。因为有时候某侧的耳蜗具有耳蜗骨化的现象,或者是某一侧的耳蜗发育不好,需要配合适应症综合考虑选择哪边耳朵植入后效果更好。


(3)如果具有耳蜗畸形的话,我们还需用术前核磁来判断听神经是否缺失、狭窄或发育不全,确认听神经完整后才可以判断是否适合植入人工耳蜗,因为人工耳蜗植入有效的最基本前提是听觉通路大致完好,如果听神经到大脑皮层有严重神经性损伤,那么人工耳蜗植入效果也会降低。不同的情况需要具体分析,CT和核磁就是为这些分析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此外:


如果有中耳感染或鼓膜穿孔,也是需要先治疗之后才可以考虑植入人工耳蜗的。因为中耳感染如果在活动期的话,会由中耳引至内耳,引发脑膜炎或者排斥人工耳蜗


如果患了脑膜炎,可能会有轻度耳蜗骨化的现象,所以建议脑膜炎治愈后应尽快进行耳蜗手术。如果有精神方面的病症也需要慎重考虑,因为大家都知道人工耳蜗植入是通过电极刺激,可能会影响其病情,所以一般精神病患者需要慎重衡量人工耳蜗收益与其带来的医学风险。


这些情况下植入人工耳蜗都是医学风险大于人工耳蜗本身带来的效益的,所以需要慎重考虑,或等待最佳植入时机。


通过这些医学评估之后,我们可以同时结合植入的年龄,语言基础,经济基础等综合因素来确定孩子耳蜗术后的康复和言语发展的期望值。很多家长在交流过程中经常会存在各种对比,说两个孩子的情况差不多,术前症状也看似一样,为什么他家孩子比我家孩子说的话多、说得好?其实很多术前情况可能确实一样,但术后康复效果由于以现阶段的医学水平,是无法估计耳蜗的残余毛细胞数量的,所以有专家猜测有可能是因为这个原因导致同等情况下术后效果不一样,所以在这里提醒家长互相之间的盲目对比是不科学合理的,家长更多的是相信自己的孩子,并且鼓励和陪伴他们健康成长。


—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