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台湾雅文儿童听语文教基金会
听力师/张晏铭
aby
关于宝宝
有照顾宝宝经验的家长一定曾幻想过,如果有一台可以解读宝宝哭声的翻译机,那不知道该有多好?尤其是当孩子还没有能力说话、或没有足够的口语沟通能力时,比如尿布湿了、肚子饿了、身体不舒服了,都一律用哭声来表达,而身旁的家长在不知原因的情况下,常常会搞得手忙脚乱,却还无法满足宝宝的需要。那当孩子们还不会说话时,我们该如何判断他耳朵不舒服呢?
用眼睛观察:可以看看孩子的耳朵外部有无明显红肿,或耳道有无流出不明液体,进行初步观察。
用鼻子闻闻:当中耳或外耳出现异常的生病状况时,耳朵可能会有“异味”产生,如:闻起来有酸臭味道、和平常不同,且持续两三天均未有改善。
用手轻轻碰触:部分孩子在耳朵有发炎状况时,即便大人仅是轻轻碰触,仍会出现与以往不同的哭、闹等排斥反应。
用心观察:除去上述三种方式外,也可通过纪录的方式进行观察。如:孩子是否出现莫名的反复发烧状况、有无反常的频繁拉扯/抠/挖耳朵等。
如果孩子有配戴听力辅具,家长们仍可通过类似的方式观察,参考以下建议就能初步了解小朋友究竟是不习惯、想吸引大人注意,还是耳朵不舒服而拉扯听力辅具(人工耳蜗、助听器等)。
用眼睛看:看看耳朵外部有无伤口或红肿情形,或者是耳模有没有戴好,有没有过分压到孩子的耳朵,造成不适。
用手轻摸:用手摸摸看耳模表面或边缘,是不是有异常的凸起,导致配戴在耳朵上的时候孩子会有不舒服的情况;或者是新做的耳模干涩,需要涂抹一点凡士林、婴儿油等帮助润滑。
用耳朵听:利用监听耳机监听,了解助听器有没有出现断续、噪声或麦克风收音不佳等异常状况。
记录:通过“人、事、时、地、物”的记录方式,注意观察孩子究竟是在何种情况下出现拉扯行为,以及拉扯之后的表现。有时孩子是因为在探索身体各部位时,不慎将辅具弄掉;有时是因为无聊,所以拉扯身上配件,并希望获得家长关注;有时则是由于疲倦想睡觉,进而想排除身上所有“异物”。通过对比观察,可帮助家长判断孩子拉扯辅具的原因。
在排除上述的可能性后,如果孩子拉扯辅具的行为依旧迟迟无法改善,那千万不能“顺其自然”或“置之不理”。因为孩子的行为反应实际上是一种与外界沟通的渠道,当行为有异常时,一定是出现了某些“问题”;如果轻易忽视,不但无法改善解决,更可能会因为照顾者的常识误区,而使孩子整体语言听力学习受到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