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国民老公撕葱同学的爸爸——国民公公王健林大叔,在接受一段采访时,谈到首富这个话题时任性表示:
爱耳君惊呆啦
真的惊呆啦
建林公公,你还缺儿媳妇么,能配助听器能做测听而且笑起来甜甜的那种
国民公公的“小目标方法论”走红了,虽然看起来遥不可及,但是如果不脚踏实地迈出第一步,只会打嘴炮是永远无法达到目标的。
其实我们从发现听力损失,再到漫长的求医路,最后到康复,最终和别人一样快乐生活,也是一个看上去遥不可及的路。
在爱耳君小的时候,也就是20多年前,极重度感音神经性听力障碍几乎还是一件没有办法的事,很多家庭因为孩子听不见,无法学习说话,不得已只好接受了孩子成为聋哑人的事实。从那时候来看,现在可以进行人工耳蜗手术植入让孩子开口说话,甚至唱歌、跳舞、学琴,和其他正常的小朋友一起上学和一起做游戏几乎就是一个“1亿元”的奢望。
你离目标有多远
走反了方向再努力也徒劳
特别是很多耳蜗康复后孩子的家长,从最艰难的时期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跌倒、爬起来,拍拍身上的泥土,继续向前,他们也不清楚,将来还有什么困难在等待着他们,他们更不清楚未来还将遇到哪些挑战,但是当他们看到孩子开心的笑脸,稚嫩的声音,一切都是值得的。
我们的孩子虽然听力有损失,但这一辈子也不甘平庸,至少要活的精彩。于是,我们想给孩子定下了一个小目标,先听到声音。
哪个听损儿童的家长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更好地听到声音呢。但希望归希望,行动却是另一回事,据爱耳君调查,家长对孩子,对听力学科普知识的了解和上心程度是和孩子的康复水平呈正比关系的。有多少家长会主动参与到孩子的全面康复和听能管理里来,又有多少家长把孩子“扔”给康复学校不管了,还有多少家长认真听了听力师的嘱咐,总是这样,阴差阳错,小目标总是在眼前却达不到。
无缘无故的自我满足
真的听得很好吗
不少听损儿童的家长特别容易自我满足,孩子稍稍有了一点进步就到处吹嘘孩子听的特别好,其实在旁人看来,孩子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如果此时就止步不前,那才是最大的可惜。如果说把听力设备发挥至最大潜能,是优秀听力师的责任;让孩子在这个时代用上更强大的设备,是听力设备厂商的职责;通过言语康复,让孩子无缝衔接主流社会,则是言语康复师和家庭的重任。
在我们中国人的思维里,药到病除才是医术的最高境界,然而听力损失是慢性病,听觉言语康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有个好设备,去一个好康复学校,但是如果没有家庭的参与,不一定能有好的结果。“听得更好”这个小目标,是需要家庭的每一个人的努力的。
所以有一首歌是这么唱的
“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我们常常一口气吃撑,说起目标,总是泛泛而指,而被问到怎样实现,却只能夸夸其谈,言之无物。想听的更好,是人生总目标的第一步,那怎样才能听的更好呢,很多人支支吾吾说不上来,又搬出卖助听器耳蜗那一套。那么关于“听的更好”这个小目标,这个小目标究竟是什么?怎样实现这个小目标?我们该怎样做呢,来爱耳时代,爱耳听力师告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