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耳》故事讲述了十七岁的女孩李珥,左耳听力不好,如果站在左边说话就听不见,不起眼而内向的李珥某天突然就暗恋男生许弋,而同时许弋却被放浪女孩吧啦追求到手。心碎的李珥在偶然的机会和吧啦成为朋友,也认识了吧啦真正心爱的男生张漾。随后吧啦在一次意外中去世了,李珥终于与许弋相恋……影片主要塑造了小耳朵,吧啦,张漾,许弋等一批性格迥异的年轻人的形象,并展现了当下青年人成长时期的疼痛和美好。
最近看了《左耳》这部电影,总觉得要写点什么。我也是一名听障者,所以我对有关听障者的一切都特别敏感,因为工作的关系,在网上有很多人问我,我的青春时代是怎样度过的。其实这些与听力学并无多大关联,但是我认为,听力辅助设备可以让听障者听得更好,但不一定能让听障者生活得更好,我们每一个听力有障碍的人,最终都需要离开父母,独立地在这个社会上生活下去,每个人都有追求幸福生活的权利,而不仅仅只是生存而已。
我是一名双侧小耳畸形和耳道闭锁的听障人,在无法进行气导助听干预的情况下,由于我和我的家庭对骨传导助听设备的不了解,我在24岁前都没有进行任何听力干预,就这么“凑合”度过了我的青春,和很多人一样,我的青春是最美好的时光。
虽说是听障,但是大声说话我还是能听得到的,我的有声世界就是在其他人所谓“噪音”的环境里,和《左耳》的故事一样,我也有我的青春。我想从听障者的青春开始谈起,我想告诉家长们,你们的孩子,也一定有属于自己的青春。
首先,家长们通常都会担忧孩子上学后会遭受到歧视的问题,很遗憾,这个情况我认为大部分听障者都会遇到,这是不可避免的,无论我们做再多的准备,给孩子的心理做再多的辅导,在生活、学习中遭受歧视的可能都不可避免,尤其是在初中前后阶段的孩子们之间,这个时期,孩子们的青春期正处于萌芽,思想不成熟,对许多事情的理解处于懂与不懂之间。尤其是听障者的自尊和敏感会把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放大,但是往往这种情况孩子不会与任何人说,包括老师、家长,因为他们不想被“关爱”。
对于青春期的听障者来说,被“关爱”似乎等同于承认“无能”,特别是被过度关心,本来耳朵就听不好,越有缺陷,心里越要自强,特别怕别人看不起,久而久之,就不愿意参与社会活动,也不愿意与别人交流,连喜欢的异性,也会觉得“配不上”而远离。
这个段时间,我个人觉得家长不要假装心理专家,其实家长对孩子进行的心理干预孩子在网络上都能找到,青春期的孩子们遇到困难自己是会寻求网络或朋友的帮助的,家长的喋喋不休反而会让孩子感到反感。倒不如多和孩子讲讲“过去的事情”。
我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有好奇心,都希望知道自己出生的时候家庭发生的那些事情。我不是让家长给孩子放“催泪弹”,而是希望家长让孩子明白,家里最艰难的时候不是现在,而是孩子刚刚被诊断为听障的时候,是家庭当时的那种无助和绝望,不是现在的这些小小的青春期烦恼可以相提并论的。
孩子在青春期的时候,会对爱情有模糊的认识,有部分人会认为自身的听力障碍是完美爱情的最大绊脚石,其实我们不妨看看海豚人尼克胡哲(英文名:Nick Vujicic),他天生没有四肢,但勇于面对身体残障,创造了生命的奇迹。胡哲老兄现在有一个性感漂亮的妻子,一个健康的孩子,什么是幸福?我想他脸上的自信就是幸福。相比之下,我们反而倒成了需要怜悯的可怜虫。
Nick Vujicic的幸福一家人
老话说,上帝在此处关门,必在彼处开窗。我和上帝不熟,不知道他老人家给我开窗了没,但是最糟的情况也不过如此,就像股市,持仓在6000点的时候很让人担忧,在100点的时候就无所谓了,反而充满各种希望。未来的路,是人走出来的,走下去才是硬道理,无论孩子还是家长,自怨自艾都是不能看到曙光的。
最后,我希望家长要对孩子的听力状况有一个合理的预期估计,我们现在的科技水平,是无法将听障完全转化为健听的,有时候过高的期望会压垮自己的心理防线,给自己徒增压力。每一位听障者都有属于自己的青春,也许是苦涩的,也许是甜蜜的,无论是哪一种,我相信都是我们在成长过程中必须经历的,当我们回忆这些事情的时候,我们可以自豪的说:我是有故事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