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泛科学”
采访/赵轩翎、施静沂
文/沙珮琦
Photo source:采昌国际多媒体
随着电影《声之形》的上映,听损儿童在同学间遭遇霸凌的问题开始受到普通民众的重视。其实,对于听损儿童来说,除了有面对霸凌的可能外,更有各式挑战等着他们。
冒险开始前,角色特质确立好
在漫长的冒险开始之前,首先需要确认角色的特质是什么,才能够迎接挑战。现今对于听损儿童的检查已相对完善,新生儿听力筛检通常在出生后 36~72 小时进行,若在此时妇产科或小儿科医生发现异常,会转至耳鼻喉科做更详细的诊断。
婴幼儿完整的听力检查包含:
听性脑干诱发反应检查(ABR)
中耳检查
耳声发射检查(OAE)
听性稳定状态诱发反应检查(ASSR)
行为听力检查
通过以上种种检查,便可更加准确地判断听力损失的类型、程度,其中,借助行为听力检查更能够进一步绘制出专属的听力图。借助听力图和各种诊断结果,便可以得知听力损失状况。
听力图中的两个参考数值分别为横轴的频率(单位:赫兹)和纵轴的音量(单位:分贝)。测试时,会对受测者播放不同音量和频率的声音,并记录下测得的「听力阈值」(即听到声音的最小音量),将各点连接起来后,形成的折线图便是听力图。儿童正常听力阈值为 15 分贝,下图的灰色区域标示出了听力正常的范围,超出灰色区域代表有听力损失。
灰色区域标示出了听力正常的范围,超出灰色区域代表有听力损失。图/By Chandramaas, CC BY-SA 4.0
这些详细的检查资料也有助于评估儿童的残存听力,并协助判断儿童所需要的辅具类型。而在确定听损状况后,耳鼻喉科便会将儿童转介给听语教学单位,以便进行后续协助。
确定听损状况→给予辅具→检验辅具是否恰当→转交老师做后续教学
一道又一道检查程序,对于家长和儿童来说,就如跑关一样,其实并不容易。而不同的「关卡」也会影响到跑关的速度:有些医生在确定儿童有听损便会进行转介,有些谨慎的医生则会再三确认。如果孩子有听力以外的状况(例:脑性麻痺)或是受测儿童在检测时哭闹(情绪不佳),也都有可能影响检查结果。
无论如何,在这个阶段需要谨记八字箴言:「早期发现早期介入」(在大陆地区,类似的箴言为“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如果能尽快确定孩子的听损类型,也能早日开始给予必要的训练和协助。
装备买齐后,「戴好戴满」最重要!
确定了听损类型后,接着便要找到适合的装备了。
就像近视的人要配戴不同度数的眼镜,听损儿童也需依听损状况配戴助听器或植入人工耳蜗。
现今常见的听力辅具大致分为助听器和人工耳蜗,两种辅具的原理并不相同:助听器的作用在于放大音量,而人工耳蜗则是在耳蜗内植入电极,将声波转换为电波,进而直接刺激听觉神经。
电子耳会藉由电极直接刺激听觉神经。 图/By 蔡善清, CC BY-SA 3.0
一般而言,通过人工耳蜗所听到的声音和平常的声音具有一定的差异,儿童听损若是达 90 分贝以上(国际适应证标准为80分贝以上)、本身残余听力不足,需植入人工耳蜗;由于手术要麻醉,需医师完成术前评估后才可进行手术。
无论使用哪种听觉辅具,都有各自的考量,应当征询医师及专业听力师的建议。而对于亲友来说,坚持将听觉辅具「戴好戴满」才是关键,不可以因为自身判断辅具太大声而停止配戴。除了稳定配戴之外,更要天天保养、定期回厂检修,以确保辅具维持在良好状态。
不同听力损失程度可能适合不同的听觉辅具,图中男孩左耳使用助听器,右耳则配人工耳蜗。图/雅文基金会
把握剩余听力,解开听觉口语成就
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听损儿童都拥有可加以运用的剩余听力。
虽然每一个听损儿童的听损程度各有差异,但大多数听损儿童拥有剩余听力可以运用,若能尽早开始进行训练,听损儿童便能把握这项能力,进而增加通过听觉学习语言的机会,让口语表达不再是天方夜谭。
每一次的听觉口语教学课程中,必定会有听觉口语师、家长和孩子本人在场。
听觉口语教学课程需由听觉口语师、家长和孩子本人一起进行。图/雅文基金会
听觉口语教学法中,第一项训练重点便是如何「听」
对于一般人来说,听实在是一件太自然的事情,不过,听损儿童虽能听见声音,却不易区分哪个才是主要声音,因此会不知道要专注在哪个声音,学习时间比一般儿童来得长,需要多次复习。
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老师便须一而再再而三地提醒儿童「要注意听!」或是问他们「刚刚听见了什么?」儿童如果回答正确,老师会适时给予正向鼓励,如此反覆练习、循序渐进,让儿童越来越熟悉该如何运用自己的听力去听到该懂听的声音内容。
由于听觉是学习说话的必备条件,儿童如果学会了「听」,才有办法进一步开口「说」。有些家长就是在学语期发现孩子口语发展较同龄孩子慢,才知道小孩有听力损失的情形。听觉口语师表示,若是没有尽早开始训练,则需要更加倍地努力才能学会听与说。听语学习是在和时间赛跑,一旦发现听损,都不应该有所延误,才能让儿童把握剩余听力。
阅读理解不简单,支线任务有难度
除了听觉口语的相关训练外,听损儿童需要面对的另一个重要关卡便是阅读理解上的困难。由于阅读理解包含识字译码和语言理解两部分,而听损儿童在语言理解上会较一般人弱,虽能识字,却可能无法连段成文,也因此在阅读时无法完整理解内容的描述。
就像这句直译为「蝴蝶在肚里飞舞」的短语一样,即便知道每个字的单独意义,但如果无法从生活的口语经验中理解这种用法,便不知道它真正要表达的意思其实是「紧张」;因此,对于听损儿童来说,在阅读时将产生困难。
此外,有许多研究显示有些 17、18 岁的听损青少年,虽然认知能力已经相对成熟,却只有 3、4 年级儿童的阅读能力。会造成这样的落后情形,有很大一部份是由于听损儿童语言理解不佳之故。其中一个造成听损儿童语言理解薄弱的原因是因为听损儿童的并不习惯「跨听」。
听损儿童易有跨听困难,无法像一般人一样同时处理多项声音讯息。图/By Couleur@Pixabay
想象我们正在咖啡厅跟朋友聊天,除了谈话内容外,我们还会听见咖啡煮沸的泡泡、服务生走近的脚步,甚至知道了隔壁阿姨的女儿最近偷交新男朋友,她正准备要棒打鸳鸯。
对于听力正常的我们来说,不但可以同时接收到各式各样的声音,更能够从中分辨对自己有用的信息;这些零碎的信息不但可以让我们获得小知识,也可以增进我们的人际技巧、促进逻辑连结。
相反地,对于听损儿童来说,光是要听到朋友说出的主要信息就已经吃力了,自然没有力气注意到隔壁大妈的八卦。
在《声之形》中,女主角的同学曾指控她都不去接收别人拒绝的信息、自以为是地活着。这样的指控除了女主角的心理因素外,其实有很大部分是因为听损儿童无力捕捉和处理各种细节声音,在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状况下,常会被人误解是自私或没礼貌的人。
Photo source:采昌国际多媒体
拥有正确认知,不怕终极 Boss
大大小小的误解累积在一起,听损儿童便可能被迫在生活上面对许多「小怪」──这些源于不了解的恶意会让听损儿的生活越发艰难,更有甚者,也可能会出现类似于电影中的霸凌问题。
根据雅文基金会的社工分享,超过半数的听损儿都曾经透露出自己在校园生活有不好的人际相处经验,然而,由于自身的生理因素和相关遭遇,让他们很容易将一切问题都归因在自己身上,甚至认为自己不应该拥有幸福快乐的权利。
这样错误的归因可说是听损儿冒险途中的「终极 Boss」,这可怕的大魔王会不断打击他们的自信;而一旦完全失去了信心,听损儿便有可能自暴自弃,对于一切都抱持着消极态度。
错误归因可说是听损儿要面对的大魔王,如果世界能更温柔地对待他们,或许就可避免这种结果。图/By Toni Birrer@flickr
其实,无论是听损儿童本身,或是周围的人们,都应该建立起正确的认知,正如前文所提到的眼镜比喻一样,若我们不曾用歧视的眼光看待近视族群,又何须对听损儿另眼相待呢?
只要我们用健康而正确的态度去对待他们,了解他们可能遭遇的难处,并在能力可及的范围内提供协助,便能成为听损儿最强大的后盾。
相信我们都可以成为听损儿童的战友,而不是敌人。
致谢:感谢雅文基金会听力师林淑芬、听觉口语师赖纪闽、社工员陈暐文、听语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詹益智、研究员陈姵桦、宣传教育部项目执行吕雅雯。
— END —